2017年,物联网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热点。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实体制造业以及众多的创新企业都全部杀入这一领域。

然而,物联网产业是一个超级碎片化的领域,不论是现在就已经号称有完整物联网解决方案的企业,还是那些还没有搞清楚物联网晶体是什么的转型者,它们只做了物联网产业中的一部分工作。

玩家不同,他们做的事情和做事情的玩法也各不相同。

那么物联网的世界,到底是由哪些玩家组成?

【基础连接类企业】

万物互联,连接是物联网的基础。但对于物联网来说,连接的范畴更大、更广,也更多元化。

在我看来,在物联网连接这个领域,涉及到的企业至少包括三大类:蜂窝移动通信连接、非蜂窝移动通信连接、终端连接。

一、蜂窝移动通信连接:

如今,移动通信的个人市场已经饱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话音业务和收入快速下滑,流量业务虽在迅速增长,但受资费下降的影响,收入增长十分有限。

设备制造商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移动通信增长势头不错,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中国设备制造企业的崛起,导致越来越众多老牌设备制造商增长乏力,只好抱团取暖。

电信运营商的移动通信网络以及基础设施,已经建得差不多了,在业务方面也很难有太大突破,这个时候,物联网技术和万物互联的概念带来的增长空间,就非常有价值了。

从用户规模角度看,当发展的对象由个人变成物体甚至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时,”连接”的市场空间呈指数上升,这在擅长做增量市场的电信运营商眼里,无疑是一片金矿。

电信运营商非常希望借助物联网的发展做出大生意,因此在热炒物联网的阵营里,声音最响的就是电信运营商,以及背后的设备制造商。

运营商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要做好对物联网的通信,就必须继续在通信网络上投资。

虽然物联网在2G时代就存在了——利用GPRS那微不足道的数据通信能力就可以实现电表等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数据传输;但2G、3G、4G等技术比较多地考虑人的使用情况,而新兴的LPWA(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通信技术强调”低速率数据传输”和”低功耗”等特点,更加符合物联网的通信需求。

新增的规模化的客户能给运营商带来收益,所以需要对通信网络进行改造升级,这就给通信设备制造商带来商机;而且这种网络升级就像军备竞赛,只要有一家运营商先做成功,其他家为维持技术的先进性和客户的满意度,就必须跟进。

所以,电信运营商对物联网的追捧,对于通信设备制造商来说,是超级利好。

二、非蜂窝移动通信连接:

虽然运营商提供了各种各样移动通信连接技术,但很多物联网的连接,却并不打算用运营商的产品。

主要原因就一个字:贵。

运营商是靠连接挣钱的,所以提供的移动通信服务都是要收费的。即使价格再低,在大多数物联网的场景下,也拼不过蓝牙、WiFi等免费短距连接——能用免费或者一次性付费的连接,为什么选择收费连接技术呢?

即便是使用了运营商提供的服务,物联网应用企业也会尽可能压降成本。比如通过移动通信网给灯箱广告更新内容,广告商会倾向于购买夜间闲时低价流量,物联网单客户的收益远远低于人联网。

有数据统计,运营商提供的移动通信连接只占到物联网连接总数的8-10%,而免费的短距连接则能占到60%左右。

事实上,除了那些移动性强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比如车联网),大多数物联网的连接都不是运营商的菜。

那么,是谁在提供物联网的连接呢?

从技术层面看,虽然短距在安全性、移动性等方面有明显的不足,但是其技术门槛低、实现难度低、相应的成本也会低很多,对很多物联网场景来说足够了。

用户花一百多块钱买个路由器,就能在家里组成一个无线局域网,就能让各种电器和可穿戴设备接入网络——这也是物联网啊。

这样看起来有些尴尬:电信运营商建设物联网是希望发展新客户;而如果真把物联网做起来,大部分连接又和运营商提供的服务无关。

三、终端连接:

对原有设备改造,使其具备上网功能,这只是物联网初期的应用场景。

在未来的物联网里,更多的新型终端将是集数据采集和传输于一身。而物联网给终端市场带来的商业价值,也将远大于物联网在通信网络领域的收益。

比如家用电器,以前的遥控器只能操纵某一台固定设备,而今可以通过一个APP进行集中控制,还能进行多终端多屏幕的切换操作,这些都可以理解为是物联网产品给用户带来的良好体验。

比家庭产品更重要的是工业互联网领域。AI、大数据和物联网,这些新技术组合在一起,给传统的制造业带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比如在发送机里内置很多传感器,相关数据通过网络传送回车厂,就可以针对性地向车主提供个性化维护保养建议;而发动机厂商也可以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改进产品,不必等到车辆维修保养时才能获取数据。

要进入到物联网时代,就要普及具备联网能力的终端产品,对于芯片/模组/终端来说,物联网是一场真正的盛宴。

【物联网应用类企业】

物联网的概念很新,但是做物联网应用的企业并非从天而降,纷繁复杂的物联网应用也是有迹可循的。

一是类似于传统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这些企业多是技术型的,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开发出许多新奇好玩的东西,但是如何实现商业变现、能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实在没看出来。

目前,这样的企业在物联网玩家中有很大比例,创新企业在风险投资或者其他投资者支持下,研制开发出或经济实用、或脑洞大开的应用,叫好却不叫座。

这类企业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赚钱,一时半会还真说不清。

二是类似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

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会比以往大得多,而且商业价值往往非常明确。

比如制造企业利用采集到的工业数据优化生产,医疗健康产业通过收集患者数据指标进行诊治,城市管理者根据监控数据调配资源,各个行业都能实现。

尤其当它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整合,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三是类似于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

基于连接面向个人客户开展租约式服务,是物联网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出现的新型企业。

这些企业面向客户提供服务时,需要做受理、开通、计费、收费、服务,这些和电信运营商现有的流程和规则非常接近。

比如共享单车,不仅面向用户的计费规则越来越像电信运营商,连对单车的管理也有很多和运营商资源管理非常类似的地方。

我们有理由相信:基于泛连接开展运营的物联网运营商正在悄然出现。

特别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哪类应用企业,都呈现出碎片化、专业化的特征。至少目前是如此。

所谓碎片化,指的是产业规模。

从目前来看,绝大多数物联网应用的规模都不大,即使在GE这样的案例中,看起来物联网领域的收入绝对数字也不少,但相对于企业的整体规模和总体收入,这部分还是比例非常小的一块新业务。

物联网产业整体还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应用都是在传统之下的拾遗补阙,在大企业里很难独立存活,小企业又很难形成气候,整体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故事听起来很美,可是商业价值和收入却少得可怜。

所谓专业化,指的是应用范围。

虽然都是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但是各个行业的痛点和基础大相径庭,在外面很难想象改造的难度和风险,这也导致跨行业的技术移植和产业复制非常困难。

形成这样的局面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多是因为IT的变革本质是对业务的再造,很多情况下是要对利益和权力进行再分配的。

物联网改造,必须要对行业里的技术、业务乃至产业形态有很深入的理解,付出非常大的努力,才可能取得一点点进展。

【物联网平台类企业】

要做一整套物联网解决方案,首先要考虑底层采用什么样的连接技术,以及如何实现相关的接入、采集、传输,以及商业和运营方面的问题;其次,要完成对数据的标准化和分析处理,以及各种应用的设计与开发,还有计算资源和存储等硬件环境等;而后,还要考虑如何与现有系统和体系进行集成对接等等。

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同时聚集这么多领域的专业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而大企业虽然资源方面有优势,但是目前物联网的产出非常小,投入又不值得。

所以在物联网领域,很少有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供应商,分工协作才是发展物联网的正确姿势。

另一方面,看到物联网呈现出勃勃生机,大型企业自然希望能从产业发展中获益。

然而,如果做纵向的行业垂直领域,微薄的收益难以抵消巨大的组织成本,所以对于大企业来说,最佳选择就是做横向的跨行业平台,希望通过大规模复制来实现商业价值。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平台也一样,并不一定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使用的人多了以后,积累沉淀的产物。

物联网平台是将一些共性的IT能力整合在一起,位于连接和应用之间,或者为了聚合底层的连接,或者为了更好地支持应用开发者,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的通信行业不同,物联网平台并非一开始就确定好了边界、规范和标准,而是在实践中打磨出来的。

目前,全球的物联网平台少说也有数百家之多。它们基于自身的利益和技术基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能力。

一方面,平台是给开发者使用的,如果平台的出现能够降低合作伙伴的开发成本,或者使合作伙伴的开发更加便利、敏捷、高效,那他就有了存在价值;反之,就没有存在价值。

另一方面,企业不是慈善机构,建设平台要能带来经济效益,如果建设运营的成本比平台带来的价值还要高,那么这个平台最终也会被放弃。

物联网是新兴的产业,目前各个玩家在合力做大蛋糕,尤其是平台类企业,产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盈利。

因此,很多大中型企业都积极参与物联网平台的建设,这既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同时又是在抢占制高点,希望通过平台的建设和运营来获得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逐一讲述这些平台的特点,和大家一起看看那纷繁浮华的物联网的平台世界。

【结语】

业界都认为,未来物联网整体产业规模巨大。然而,这块大蛋糕到底会被分成什么样子,会不会有新时代的王者出现,现在的玩家将来会剩下多少,这些问题现在显然没有答案。

连接、平台、应用,这是构成物联网的三类主要角色,他们在一起分工协作,将美好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呈现给客户,试图改变我们的世界。三类角色的背后,也都有庞大无比的产业链、众多或传统或新兴的企业,以及垂涎欲滴的资本。

在这个游戏里,我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几年后再来复盘,历数点评这些玩家,想必也是极有趣的。

声明:本文来自尚儒客栈,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