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银行消费金融部 林阳
开放银行的概念起源于英国,主要指金融机构在监管范畴内,基于标准化的API、SDK等技术,引入或输出产品、服务、数据和技术,从而实现更广泛的金融服务的服务形式。按照开放内容的不同,开放银行可以分为功能开放(开放金融机构的账户、支付、保险等能力)和数据开放(开放金融机构保存的个人和企业客户的财务数据)两大类别。近年来,海外数据开放银行发展迅速,形成了新的服务业态,展现出一定优势,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海外数据开放银行的发展情况
海外数据开放银行发展可以从驱动模式、服务形态两个视角进行分析。
1. 驱动模式
从发展的驱动模式来看,海外数据开放银行可以分为监管主导型和市场驱动型两种驱动模式。
监管主导型数据开放银行的案例主要在英国及欧盟地区。由于英国及欧盟地区的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竞争有限,英国政府和欧盟组织一直希望通过推动甚至强制数据开放,提升其金融服务市场竞争地位和金融服务效率。
自2013年起,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CMA)就开放银行发展开展调查,于2016年发布了包含促进开放银行相关标准及措施的《开放银行标准框架》,并成立了开放银行实施实体(OBIE),专项推动相关工作;欧盟则通过立法的形式推进了数据开放,分别于2015年和2016年通过了《支付服务指令修正案》(PSD2)和《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欧盟地区商业银行在获得用户授权后,应向满足条件的第三方平台开放数据访问权限,加速欧盟地区开放银行的发展进程。
市场驱动型的主要案例在美国。美国互联网和大型科技公司在美国市场中处于强势地位且高度重视客户体验,由于美国的金融市场竞争激烈,金融机构更有动力主动与互联网和科技公司合作,整合相关服务。同时,美国的监管机构对于新生业务模式的发展持鼓励包容的态度,充分调动市场积极性,往往较为审慎地推出相应监管政策,以及在不突破底线前提下的鼓励性政策。
2. 服务形态
从服务形态来看,海外数据开放银行可以分为两种形态:
一是基础设施服务,该种形态的开放银行提供商主要是提供平台化的开放银行接口,便利其他第三方公司接入,共享平台上的开放银行数据。典型案例为英国金融科技公司TrueLayer为第三方企业的应用程序和金融机构之间的连接提供数据API接口,使得第三方的应用程序能够利用其用户的所有银行账户信息。
二是对客服务,也就是利用集中的金融数据,向客户推出产品或服务。例如,来自新西兰的Xero是一家主要研发云计算会计系统的软件公司,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小型企业,该公司帮助330万客户通过任何设备随时随地实时访问财务数据,通过打通中小企业内部账务、银行和其他应用程序中的数据孤岛,最终可以窥见中小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并获取其他的增值服务。再如,英国的Money Dashboard可让客户查看其所有的在线金融账户,并对所有交易进行分类和分析,以便帮助客户在未来做出更好的财务决策。
二、数据开放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数据开放银行的发展在为个人客户、中小企业客户、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1. 机遇
(1)对于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的机遇
一是服务效率的提升。由于金融机构的数据高度真实可信,个人和中小企业客户都可以利用金融数据快速通过认证,简化操作流程,同时也提升了数据的可信度,降低了第三方服务的数据验真成本,提升了服务效率。如个人客户可以利用金融数据快速完成账户开立(包括金融账户及各种非金融第三方服务账户)等操作,无需重复“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KYC),对账户持有人进行强化审查。
二是服务质量和体验的提升。数据开放银行允许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自主控制数据,通过对其原本分散存储在多家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数据进行汇总,供客户进行比较选优。这有利于帮助客户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如更高的理财收益、更低的贷款利率、更便利的外币兑换服务、更低的收单费率等。此外,开放数据的融合平台可以基于客户的全量金融数据,提出相应的财务和其他建议,如根据客户现金流的情况,适当降低负债率,帮助客户减轻债务负担,改善财务健康状况,做出更健康合理的财务决策。
三是普惠性的提升。数据集中和融合具有“1+1>2”的效果。根据美国征信公司Experian的分析,将各家金融机构的数据和公共事业缴费(如水费、电费)等替代数据进行汇总,可以帮助20%原本因数据不足无法贷款的客户从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对于不熟悉数字渠道的老人等客户群体,自主的迁移和汇集数据也能帮助他们获得原本难以获得的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2)对于金融机构的机遇
一是提升数据的丰富和治理能力。由于开放数据是双向的,因此金融机构有机会利用自身的产品和服务优势吸引客户,将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高质量客户数据纳入自身客户数据中,不断丰富自身数据资产,提升客户信息质量。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21年开展的零售银行消费者信心调查中显示,有80%的客户表示,如果银行拥有更好的功能,他们愿意向银行提供更多的数据。
二是降低运营成本。目前,大多数数据仍然散落在不同的机构系统中,因此数据相互开放有望使得金融机构降低客户运营成本。2018年印度央行数据显示,集成了金融机构以及非金融机构数据的数字ID平台Aadhaar可以将个人客户的KYC成本从5美元压降至0.7美元。
三是提升全面风险防控能力。目前,在金融机构风险中,有相当多的风险是由于信息缺乏互联互通所导致的。如在反欺诈领域,由于传统的金融机构之间数据并不互通,欺诈分子在一家金融机构得逞后,还可以在其他信息不互通的金融机构实施诈骗。而数据的开放和集中,将使得反欺诈模型的能力从单一金融机构延伸到全部互通数据的多家金融机构,使得欺诈行为无所遁形。
(3)对于宏观经济的机遇
不论是对于个人和中小企业而言,还是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数据开放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在宏观经济上,数据开放银行展现出一定的正外部性,既有利于个人消费者培育更好的财务习惯,合理管理财务杠杆;也有利于实体中小企业获得融资,适度扩大企业投资;同时还有利于金融机构防范风险,提升经济活动的透明度。
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到2030年,在欧盟、英国和美国,开放数据生态系统的广泛采用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可能会导致该区域GDP上升1~1.5个百分点;而在发展中国家印度,数据开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更高,将达到4~5个百分点。
2. 挑战
在发展迅速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同时,海外数据开放银行也面临多重风险。
一是数据泄露风险,由于数据的开放,原本只保留在银行的客户敏感数据也被其他第三方保存,如果接收数据的第三方缺乏良好的管理机制,则会大大增加客户敏感数据泄露的风险。
二是数据诈骗风险,由于银行保留的数据均为高价值数据,因此可能会出现以开放银行数据为目标的诈骗行为,使得客户在缺乏对产品和服务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授权开放自身的敏感数据。
三是网络安全风险,传统金融机构在监管的严格要求下,往往具有较强的网络安全技术能力,黑客较难攻破,但随着数据开放到第三方,黑客攻击的选择大大增加、难度降低,容易引发由于第三方数据保管方网络被攻破引起的数据泄露风险。
三、海外数据开放银行发展启示
海外数据开放银行的快速发展,对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如下启示。
1. 从需求侧看,客户的意识转变是数据开放银行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是个人客户数据自主意识增强和隐私意识不断提升。随着GDPR等一系列海外法律法规的提出,个人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的数据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将数据视为自身的重要资产,并追寻资产合理应用收益最大化。因此,个人客户越来越倾向于将自己视为存储在金融机构中数据的主人,并倾向于行使相关的权利。
二是个人和企业客户对金融数据集成的需求不断提升。由于客户在多家金融机构开户是普遍现象,因此单个金融机构的数据不能反映客户财务情况的全貌,对于习惯数字化生活的年轻人和数字化经营的中小企业而言,这种情况并不令其满意。例如,在英国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Bud Financial于202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81%的年轻人表示他们希望更清楚地了解其财务情况,中小企业同样强烈希望将银行账户、会计、税务等数据进行有机整合,以便其更好地作出经营决策。
2. 从供给侧看,数据开放银行对金融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技术上,数据开放银行要求金融机构构建双向开放的企业级技术架构,确保内外部进行顺畅的数据交换。这要求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其内部的技术水平,夯实数据开放银行的IT基础。此外,数据API的开放将增加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与外界的触点,也要求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安全防控能力。
在产品和服务上,由于数据集中平台的不断增加,客户对比各家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容易,在金融机构之间迁移的成本不断减小。这些都对金融机构客户忠诚度管理能力以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造成金融机构同类产品之间竞争加剧,倒逼金融机构不断提升自身产品和服务能力,维持客户的忠诚度。
在经营理念和方式上,数据的开放和自由组合要求金融机构转变封闭的经营理念,积极与有关个人客户衣食住行等生活场景以及中小企业经营场景的合作方广泛开展合作,将自身的数据和产品原子化、服务化、开放化,同合作伙伴共建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生态。
综上所述,欧美地区基于数据互通的开放银行,实现了更高水平的普惠性和体验,对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提供了发展机遇,也为宏观经济提升质效创造了条件。我国金融机构应充分吸取海外数据开放银行的发展经验,在客户隐私保护、数据互联互通、技术架构建设、经营理念方式等方面加强探索,为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刊于《中国信用卡》2023年第4期
声明:本文来自中国信用卡,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