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门研究战争理论的专家,但职业使我需要经常了解和接触战争。无论是波澜壮阔的战争真实历史,还是瞬息万变的战争模拟过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出身军人家庭,除上山下乡和在工厂当工人的那几年,也一直都在军队工作,但在二十年前,也就是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调入到国防大学之前,我并没有想到我的工作会如此紧密地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我在大学本科等于学习了数学和系统工程两个专业。在数学专业学习两年之后的1979年,钱学森先生在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组建了全国第一个系统工程本科专业,我有幸成为首批30名学员之一。而第一批学员的专业定位又恰好是信息系统工程,这让我能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工程,以及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围绕计算机网络工作了七八年后,我又开始多媒体信息系统的研究,因为当时急需能够融合计算机、通信和视音频信息的信息系统。之后,我奉命调到国防大学训练模拟中心从事战争模拟的研究,这时我才真正开始关注战争。

无论是模拟仿真系统的研发,还是战略战役演习的组织,都需要我们不但要懂得计算机信息系统,懂得系统工程,懂得数学,而且还要努力弄懂战争相关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这些都让我产生了一种奇妙的感觉:我这一生似乎就是为战争模拟研究而准备的。前面我所学习和积累的一切,仿佛都是为了完成这个使命。

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

战争工程论

如何用复杂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战争,如何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把握战争?

我并不喜欢战争,甚至对此还有点天生的厌恶感。但战争存在的那种巨大的不确定性、生死存亡的压迫性、千变万化的复杂性,却能给我带来震撼的感觉。希望能够认识战争这头怪兽的本性,找到驾驭它的方法,不仅是古人,更是现代许多人倾注毕生精力之所在。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运用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方法,在实验室和计算机中将其再现出来,这就是战争模拟。战争模拟到底有什么用处,美国人曾经用“红旗演习”进行了说明。“红旗演习”是美国空军常年进行的一种近似实战的演习,所有的飞行员在上战场前都要到内利斯空军基地通过这种考核。这是因为,飞行员在前10次参战中被击落的概率最高,一旦超过10次,他被击落的概率将大幅度降低。因此,每名飞行员前10个架次的“作战”,就必须在“红旗演习”中完成。这就是战争模拟的作用——让战争参与者先在战争实验室中完成可能失败的前几次,然后再去参加真正的战争。而支持这种战争演习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战争模拟和战争模拟系统。

但是,要想研发出一个能够真正反映战争实际的战争模拟系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战争模拟已经被归为世界六大仿真难题之一。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真正理解战争,掌握战争的基本运行规律,但这并不容易。当我们知道的越多,就越会感到自己的无知。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我们对因果关系的错误理解,引发了预想不到的事件,而这恰恰可能是由我们的无知带来的。2002年前后,我们在一项危机预测预警系统研究中,试图找到“武力打击与民意升降”关系的经验公式,但却碰了壁。这让我意识到,也许是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有了局限,从而也就开始了战争复杂系统的研究。对于复杂系统的研究让我意识到,多年来在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领域中的许多方法,也许都面临这个局限。继而,也许在整个战争研究领域,都需要在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反思。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军队开始了一次重要的新军事变革活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已经成为海湾战争以来从上到下一致的共识。根据这个想法,我第一次提出了“战争工程:信息化时代的战争方法学”的观点,朦朦胧胧地想要把信息化战争中的相关问题与我们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联系起来,从如何理解和认识战争入手,找到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研究和管理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又把题目改为《战争工程: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认为“走向”可以更好地反映出从传统型军队向机械化、信息化双重转变的现实。2004年,这个观点被评为国防大学首届“十大创新观点”之一。之后,我们的研究团队又陆续发表了不少相关的论文,在《国防科技》杂志上还进行了12期的论文连载,同时不断应邀外出作报告,也有出版社来约将其写作成书。

尽管如此,但要写的书稿却一放十年。十年的时间并不算短,但十年却可以让很多东西沉淀下来。战争复杂性的研究氛围已经开始形成,对信息化战争的思考也超越了初级阶段向深层次发展。尽管原先的许多冲动已经不复存在,但增加了很多更深入的思索。不管观点是否正确或是偏颇,尽管我自己也觉得仍有许多可商榷之处,但每次应邀作完学术报告后听众的热烈讨论都让我觉得有必要将关于战争工程的思想全部整理一下,更全面地介绍给大家,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

战争系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要研究战争系统,就必须首先认识到战争系统的复杂性,必须采用适合战争复杂系统特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因此,本书的主题就是两个方面:“从复杂系统的观点去认识和理解战争”,以及“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把握战争”。本书以复杂性科学思想为基础,从认识和理解战争复杂性出发,引出战争工程思想的缘由,讨论了信息化战争的挑战、战争工程思想的基础、战争工程的方法和系统,以及战争工程研究中几个核心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战争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军事科学最注重的就是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性思维,但愿这本书能够起到一点点这样的作用。

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方法

战争科学论

战争存在巨大的复杂性,牛顿科学体系下的认识论和世界观已经无法作为信息化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性科学原理和方法,应该成为开启研究现代战争大门的钥匙。

从1997年我调入国防大学那时起,我就一直想写一本讨论战争科学的书。不是因为我对战争研究有多么深的造诣,而是因为我觉得战争研究也应该可以采用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而非仅仅采用逻辑思辨式的哲学研究方法。我坚信,战争也可以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就像大自然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一样。但如何去做,我却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自然科学中的数学、物理学,以及信息科学等方法平移到战争领域就可以了。但是,2001年我参与主持的一个战争危机预测预警研究项目,却因为这个想法栽了跟头。战争及社会系统表现出来的巨大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与我们很多熟知的自然科学规律背道而驰。这让我迷惑不解,继而开始反思:到底应该用什么理论才能作为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那些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自然科学理论,究竟适应不适应战争研究的要求。推而广之,一个更大的问题:战争是科学吗?如果是,怎样才能让战争成为科学?如果不是,那么战争还能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吗?是不是像对待传统的历史研究、艺术研究、哲学研究那样就可以了?

了解现代科学的最新进展,建立全新的科学思维模式,研究信息化战争的运行机理,理解战争科学的本质和意义是《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方法》一书的重点。全书共7章,分别介绍什么是战争研究的科学基础,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复杂性研究在复杂网络、大数据及深度学习方面的新进展,信息化战争的科学思维方法,复杂性科学思想与战争研究,从科学思维到科学方法,科学对于战争的意义等内容。

本书并不是要全面阐述“战争科学”的宏大体系,而是要讨论与战争科学相关的一些我感兴趣的问题,所以书名叫做“战争科学论”。“论”就是讨论的意思。本书以战争的科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为主要线索,介绍复杂性科学的主要观点,在复杂网络、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方面的新进展,以及它们对复杂系统研究带来的作用意义,讨论面向信息化战争的系统化、体系化、大数据和虚拟化四种思维方法,探讨战争研究中面临的复杂性问题,最后回归到“战争科学是什么”的讨论上。

上述两本书是我多年战争科学思维研究的结晶。《战争工程论》的重点在方法学问题上,《战争科学论》集中在认识论方面,重点讨论如何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这个主题。原本以为《战争科学论》是我的最后一部书了。但面对未来战争系统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体系能力和战斗力,研究战争复杂体系能力评估方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这正是我们团队的一个研究方向,于是就有了这最新出版的第三本著作,在此一并介绍给大家——

战争复杂体系能力分析与评估研究

战争复杂体系是典型的复杂系统,应该用复杂系统和体系特有的理论进行研究,而体系能力评估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

《战争复杂体系能力分析与评估研究》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为基础,引入复杂网络、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新方法,对战争复杂体系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全书共16章,内容包括战争复杂体系的评估理念、体系仿真试验床方法、网络化指标体系构建、体系建模与仿真分析、体系脆弱性分析、体系能力评估和预测、目标价值评估分析、多分辨率联邦集成、军队体系战略绩效管理等。

近年来,无论学术界、工业界,还是领导机关,都对体系及其相关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特别强调以体系形式的发挥作用,以及强调对体系贡献率的评估。这是因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未来战争系统将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表现出更强的体系能力和战斗力。但是,体系是复杂系统,具有简单系统所不具备的适应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等复杂性质,表现出性质的涌现性、能力的相对性、结构的成长性等体系独有的特点,传统的系统能力评估方法就不太适应,也解决不了复杂体系的评估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将传统方法平移到复杂体系能力评估中,或者只是在理念上接受复杂系统思想,但仍以简单系统方法来落地,很显然都将面临失败的结果。因此,研究战争复杂体系能力评估方法,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课题。

这是一件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需要进行不懈的研究和探索。近年来,国防大学体系能力评估研究团队,以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思想为基础,引入复杂网络、大数据、深度学习、平行仿真等新方法,在该领域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本书就是其中部分成果的体现。战争复杂体系能力评估问题极为复杂,其理论和方法远没有到成熟的程度,因此本书并不准备全面介绍体系能力评估理论,而是将我们近年来在该领域做的一些研究成果,分别加以介绍和讨论。这些成果在整体理念上是一致的,但研究课题则是相对独立的,每一章都只展现一个主题,章与章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探索所有可能,给可能的创新留有余地,而不至于被所谓的理论体系桎梏。

本文整理自胡晓峰著《战争工程论:走向信息时代的战争方法学》《战争科学论:认识和理解战争的科学基础与思维方法》《战争复杂体系能力分析与评估研究》三种图书的“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编辑:刘四旦)

声明:本文来自科学出版社,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