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原营运中心副主任 许成军

2005年6月底,全国电子联行系统(EIS)全部被大额支付系统替代,退出了长达十几年的服务。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是中国人民银行在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中的第一次尝试,其主要设计思想,是要克服由于纸票据传递迟缓和清算流程过分烦琐造成的大量在途资金,从而加速资金周转,支持国家经济发展,减少支付风险。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项目的提出和开发过程,充斥着很多刻骨铭心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其情此景仍历历在目,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瓶颈凸显,手工联行难以为继

198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银行处理的业务量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量迅速增长,通过银行结算的资金已达几十万亿元。

可是,我国银行系统当时仍然使用传统的手工填制报单,通过邮电媒介的“邮寄划款”和“电报划款”方式处理联行业务。虽然银行柜台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平均在途时间仍需要5天,有的汇款甚至高达10天以上。另外,工商银行分设之后,由于人员、业务没有清晰的划分,很多人员在同一个办公室办公,一手办理人民银行的业务,一手办理工商银行的业务,造成了很多差错。

这种繁琐而低效的手工联行结算方式,使各专业银行之间的资金不能及时结清,严重影响了社会流动资金的周转,降低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特别是大量的联行在途资金,由各家银行占用,给扩大信贷规模提供了条件,对金融宏观控制也很不利。

由于联行账务差错增多,比如1983年的联行账目直到1985年用了19个月才完成,给犯罪分子利用联行盗窃、挪用国家资金以可乘之机。联行账目的调账、平账速度之所以极慢,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条件跟不上。

显然,传统的联行结算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全国范围的、能够自动传递结算信息、统计、文字信息,能自动清算资金的多功能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个系统能够联结各家银行的柜台业务、信息系统,为全系统进行优质服务,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运动提供方便。

大胆创新,探索电子联行制度

为了尽快解决传统联行结算方式带来的资金结算效率低下、差错频出的弊端。1984年底,人民银行在陕西省财会研讨会上,就联行制度和手段的改革进行专门研讨,力求寻找到一种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业务需要的解决办法。

1985年,很多银行(包括人民银行省分行和商业银行及分行)在原有的手工联行制度下,采用计算机模拟方式,制定了一套电子联行制度。但是,由于沿用手工联行制度,致使计算机化的电子联行效果甚至不及手工联行的处理速度。这显然不能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对新的电子联行制度的探索就从这一阶段开始了。

当时,农业银行北京分行会计处周树基处长致函人民银行会计司陈浩司长,描述了农业银行北京分行自行开发的一套基于电传手段的联行系统,希望得到央行的肯定和支持。

1985年10月,陈浩司长将周树基的信函转给了我(时任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会计处副处长),希望对这套系统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估。

1980年,许成军在主机控制台调试系统。

我仔细研究了农业银行的系统,并对照现行联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1985年11月,我将分析结果写成了一份详尽的报告,呈送给陈浩司长。在报告中,我罗列了联行制度的种种弊端,提出了改进意见。

影响联行效率的最根本的因素,在于旧体系是由两个庞大的网状结构的系统构成,结构复杂,处理环节过多。具体表现在:汇兑与对账分离方面,甲行、乙行直接交换信息,难于发挥计算机系统的优势;邮政局方面,电报、信件可控度过低,信函投递速度的缓慢,乃至信函的丢失和误投递,导致联行效率十分低下。农业银行北京分行的联行系统虽然缩短了汇划信息在途时间,但是并没有突破原有的联行体制的束缚。

基于上述分析,我的结论是:新的联行系统必须大胆创新,而不能够“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想提高联行的效率,必须从根子上解决问题,结合技术特点,首先从简化系统结构做起,并提出了摒弃邮政局传递环节,建立银行自己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将原有联行制度下的两个网状系统、七八个环节简化为一个行星结构网络,收发报和当日对账两个环节。

新的联行系统的建设模式和基本操作思路形成后,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将系统建设方案呈送给陈浩司长。陈浩司长不禁眼前一亮,认为该方案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创新,非常适应会计业务的需要。

但是,这样一个牵涉到全国银行的巨大项目,前期的可行性论证必须慎之又慎。于是,陈浩司长专门向当时的主管副行长童赠银汇报了此事。童副行长很快亲自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并决定组成专门的课题组,进行深入研究、论证和试验。

童副行长当场鼓励说:“同志们要大胆尝试,成功了,我帮助推广。失败了,我承担责任!”

全力以赴,研发电子联行系统

联行计算机网络系统项目在陕西省分行立项试点后,项目组由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侯云嵩挂帅,我和当时陕西分行的郭丕武等同志都参加了这项工作。建立一套新制度和新系统,看似容易,真正做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一方面,技术力量受到制约,每走一步都非常艰难。当时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没办法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只能依靠自己刻苦钻研、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了加快银行保险计算机系统(YBS)的工程建设,国家出资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虽然技术条件落后,但我们不甘心,憋着一股子劲硬是干出来了,记得我们开发出来的计算机系统甚至比日本当时的计算机还要先进。

另一方面,技术标准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影响了电子联行系统的建设进程。这可能和长期手工作业,各地业务做法差异大、花样多,统一业务做法难度大及对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有关。为此,人民银行多次组织开会讨论金融电子化的标准问题,研究如何起步,如何认识,以及如何来抓这项工作。

苦尽甘来。1988年8月,联行计算机网络试点项目宣告完成。系统在省分行、西安、咸阳、铜川、宝鸡、汉中6地进行试点运行。一个月下来,令项目组兴奋的是,对账和汇兑都可以实现当天完成。这在过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总行会计司会计处肖远才处长到陕西省考察该联行项目时,对该联行系统表示极大的肯定。

在项目开发成功向陕西省申报科技成果时,由于感觉原来项目的名称“省辖联行计算机网络系统”拗口,希望改一个更加通俗的名称代替。我提议:既然是联行业务的电子化,是否可以称为“电子联行”?干脆叫“电子联行”吧!于是,电子联行就这样叫开了。

全国推广,陈元副行长亲自督战

是年,陈元同志调入人民银行主持科技工作,决定将电子联行定为全国系统的电子化重点项目,提出建立卫星通信专用网来处理全国联行业务,并在全国银行系统进行推广。

但是,由于会计需求异常复杂,当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网络、设备等项目的准备工作就绪后,电子联行制度尚未编订出来。1989年3月,陈元副行长将我调入总行,协助有关部门的同志起草电子联行制度。

从3月15~22日,电子联行制度先后修改了3稿,于3月26日在童赠银、陈元两位副行长参加的论证会上通过。在全国电子联行制度的起草中,陈世范司长、肖远才处长、联行专家吕廉堃等同志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月,陈元副行长开始推进系统分析设计工作。当时全国电子联行项目工程指挥部下设6个组,我与王仕春、刘钟同志负责应用总体组工作,陈浩立、杨力克、宋其章等同志分别负责其他各方面的的工作。

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各项目组按照陈元副行长的意见组织力量讨论电子联行业务做法,制定来账、往账信息格式(写业务需求书)。从使用部门的角度看,电子联行系统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是正确对待卫星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信息延迟问题,要想办法把它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业务层面,如何减少通信次数是关注的焦点,经过充分讨论,决定采用“联机小批量”的做法,即输人完一屏(1920个字符)就作为一笔交易发送出去,有效地降低了卫星信号延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电子联行系统进行全国推广时,结构定为星型结构,采用无级别网点原则,打破了原来的分理处、县支行、二级分行、省分行、总行逐层汇总的模式,在联行业务中,无论汇出行还是汇入行的级别,都直接对总行发生业务。这样一来,各联行通汇行与总行中心就变成了点对点的关系,节省了诸多中间环节,为处理系统快速开发和高效运行扫清了障碍。

历经近半年的紧张工作,1989年10月进入系统联调阶段。1990年春节前后,第一个版本调试成功。

1990年,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侯云嵩(左)、原科技处老处长郭丕武(中)和陕西省电子厅厅长朱保马(右)出席陕西省银行计算机应用研究会成立大会。

经过优化、模拟运行、试运行等艰苦的工作,到1991年,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实现了全国上线。它运用现代计算机及卫星通信技术处理全国联行汇划清算业务,即处理各银行间及各系统内部不同行处的资金汇划。

电子联行,金融电子化的里程碑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网络基础是中国金融卫星通信网。电子联行具有快、准、平、清、安全五个特点。首先是“快”,城市间通信只需几秒即可完成,资金当天解付率达50%,次日上午即可全部解付;其次是“准”,由于采用卫星通信和计算机联网技术,对汇划款项逐笔核对,每天业务终结还要对所传输的总金额、总笔数进行对账,不能漏账、重账;第三是“平”,每天平衡表中往来账笔数,金额合计始终保持平衡;第四是“清”,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清算,在当日便能完成;第五是“安全”,由于在专用网上运行,以及采用多项安全保密的电子技术,确保了数据和资金的安全。

细数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笔者认为,它创造了我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史上的两个第一。

一是IT技术应用成功推动了业务制度的变革。在全国电子化联行系统开发、建设过程中,深刻体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我国银行业紧紧依靠科技手段,敢于打破成规,建立更适于电子化、信息化发展的金融业务制度,为在今后的电子化、信息化项目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树立了成功典范。二是该系统开创了我国银行业业务处理大集中之先河。需求与技术之间相互推动,无论从制度、业务处理,还是系统建设,全国电子联行系统都堪称中国第一。

全国电子联行系统的运行所创造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也是其他任何系统所无法比拟的。

一是缩短了资金的在途时间,加速了资金的周转,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二是电子联行系统是准实时全额清算,若资金不足,则排队等候,不许隔夜透支,有利于稳定金融秩序,减少金融风险。三是电子联行系统的运行可以快速、准确地向领导部门提供资金流动情况及其他金融信息,以利于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地发展。四是系统每天运行的资金上千亿元,为我国银行业的清算提供了一个高效、安全、稳定的平台。

总之,全国电子联行系统堪称我国金融业电子化建设的里程碑。该系统是迄今为止人民银行稳定运行时间最长的电子系统,为我国银行业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作用。

声明:本文来自金融电子化,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