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微胖、晏清

编辑 | 四月

机器之心消息,据工信部的相关规定,自 2019 年 12 月 1 日起,电信企业需在实体渠道全面实施人像比对技术措施,人像比对一致方可办理入网手续。

《通知》从夯实基础管理、加大防范治理、强化技术监管三方面提出了 11 项具体举措加强管理,进一步巩固工作成效。

其中,「为确保电话入网环节人证一致,创新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要求电信企业自 2019 年 12 月 1 日起在实体渠道全面实施人像比对技术措施,人像比对一致后方可办理入网手续。

这意味着,今后,中国所有注册新 SIM 卡的手机用户都必须接受面部识别扫描。同时,规定要求电信企业部署「人工智能和其他技术方法」以检查注册 SIM 卡的人员的身份。

对此规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等电信企业均表示,将积极遵守规定。

人脸比对落实身份

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在用户在办卡时,人脸比对系统能够提取出摄像头采集到的人脸特征和用户身份证照片上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得出两个特征之间的相似度,从而确定是否为同一人,保证用户身份真实性。

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联通员工告诉机器之心,现在联通营业厅办理开户入网的设备,「就跟火车站进站的人脸识别系统差不多。

实名认证早在 2015 年就开始推行,主要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居民身份证被盗取用作违法犯罪。在人脸识别技术兴起之前,他们已经在尝试从技术上杜绝冒用身份证开户入网的行为。

据他回忆,当时采用的是国政通的数据库,给前来办理入网的用户拍照后,进入系统比对。不过,实践中他们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由于系统数据库更新不及时以及技术原因,曾经出现过照片比对不上,男女弄混的情况。

随着二代身份证技术改进,如今,他们现场拍摄照片即可与身份证预存的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包括照片。效果比之前高出不少。

不过,他也坦言,针对整容、变胖等导致系统无法比对通过的情况,他们仍会回归人类员工现场比对。「通常,比对达到 70%,我们就给通过。」他说。

对工信部为何此时规定展开人脸识别,他坦言不太明白,「除了技术更新换代,又或者对处在灰色地带的虚拟运营商是个提醒,他们从我们这里买号。」

「实名认证一直是我们三大运营商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一旦出问题,非同小可。每季度我们都会对所拍照片进行二次稽核。」他说。

目前,除了人脸识别,工信部还在规定中要求,电信企业需通过自有营业厅向用户提供查询名下手机号码的服务,积极防范用户名下不知情办卡,对用户提出存在异议的手机号码应立即组织核查和处理,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挥之不去的隐忧

近期,一系列有关人脸识别负面应用案例再度暴露出中国使用新兴技术的高度无序。

九月,南京一所大学安装面部识别软件以监控学生的出勤和集中注意力后,不知情的家长对此大为恼火,教育部表示将「遏制并规范」 面部识别的使用。

前段时间,浙江科技大学教授郭兵称,杭州某野生动物园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扫描面部并获取其个人数据违反了该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从而提起中国人脸识别第一案,并已被法院受理。

今天,工信部要求办卡必须采用人脸识别的通知,也再度引发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英国《卫报》观察到,微博上许多互联网用户都支持这一举动。有的表示「作为身份曾被盗的人,我感到放心。」另一位用户说:「即使来得太迟,我也支持。」

但是,也有不少其他人并不相信新规则会加强信息安全。一位用户写道:「如果不遵守隐私法……那么,您实际上无权要求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个人信息。我们只想生活在一个信息安全的社会中。为什么这么难?」也有用户表示,「请给我一点隐私。」

《卫报》表示担忧,因为「保护公民在网络空间中的合法权益」的措施,也造成手机和互联网用户更容易被追踪。

清华大学法学教授劳东燕也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中撰文分析,北京地铁利用人脸识别给大众分流做法的问题。她告诉《南华早报》,中国没有全面的法律可用来应对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法律和社会纷争。

呼之欲出的「行业标准」

目前,第一个试图确定人脸识别国家标准的尝试终于来了。这个被称为人脸识别技术国家标准工作组的机构由 27 家企业机构组成,由商汤科技担任组长单位,成员包括腾讯、中国平安、蚂蚁金服、大华、科大讯飞、小米等。

不过,不少舆论表示,由主要人脸识别技术供应商群力群策,未来制定的标准能否改变人脸识别技术当下超大规模应用的局面,还不好说。

针对日益渗透进到每一个微观权力空间的人脸识别,我们需要一部合规合理的标准,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不同利益群体的不断博弈。

声明:本文来自机器之能,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