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网友发帖爆料称其所在的公司老板为大家配备了“智能坐垫”,能够实时监测心率、呼吸次数、坐姿、疲劳度以及使用时间,当坐姿不端正或使用时间过长时甚至会提醒使用者注意调整坐姿或使用时间。

“智能坐垫”实物图

“智能坐垫”收集数据的相关页面

帖子一经发出,便引起了大规模讨论,有网友在感叹科技改变生活,也有网友表示“智能坐垫”收集的这些数据涉及个人隐私,不应被公司和老板掌握。

该网友后续还表示公司HR找她谈话,询问每天上午10点-10点半固定时间离开工位的去向问题。此事一出,网友随即表示自己被智能坐垫“监控”了,就连最基本的如厕时间也会被老板监视!本以为这是老板给大家发的福利,但是在与HR的对话后,一切好感戛然而止。

还有网友表示,有一些公司对员工上厕所时间也有详细的监控。

有的公司设置了厕所计时器,统计员工上厕所的时间;有的公司甚至设置了指纹打卡器,供员工打卡使用厕所;有的公司为了帮助员工更快的找到厕所,开发了小程序来帮助同事找到空闲的位置。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的智能产品进入了我们的生活,也进入了办公场所,甚至进入了公共空间。无疑,智能产品提升了生活品质、管理效率、公共安全,但均离不开对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那么使用这些智能产品应当关注个人信息保护的哪些方面呢?

现象分析

经简单调研发现,以办公场所使用的“智能坐垫”、“厕所计时器”为例,有以下几个要点需要关注:

一是,“智能坐垫”、“厕所计时器”收集了哪些信息?是否有必要收集?

如本文所述,“智能坐垫”不光收集了员工心率、呼吸次数等个人健康数据,同时还有员工在工位上工作的时长,个人健康数据主要是帮助员工了解自身状况,但是通过坐垫统计位于工位的时间段,恐怕并非员工自身诉求,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被收集的,是否真有必要收集呢?

有一些公司的“厕所计时器”设置的指纹打卡,已经脱离了单纯的计时功能,如果指纹与真实身份均被提前录入,则其全部如厕记录均可能被保存,甚至远程可查看。员工面对如厕问题,往往是“没得选,也没时间选”,只能照例刷指纹。

二是,“智能坐垫”、“厕所计时器”收集的员工个人信息,哪些人可以看?怎么用?

“智能坐垫”事件中,公司的管理人员(老板或HR)可以了解到具体员工未在工位时间,并被HR用在了提醒员工注意“奖金”这个话题上。从“智能坐垫”的核心作用出发,主要是为了员工健康服务,而坐垫使用情况被HR获知,已然超出了员工预期,这样的坐垫,还会分析出多少信息,还会被谁看到,恐怕还是个未知数。

从“厕所计时器”的核心目的出发,是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收集的信息没必要与个人产生关联,直接展示厕所使用状态即可。如果将其与真实身份相关联,则将演变为对个人行为的监控,如果再与考评等挂钩,将对员工产生不小的心理压力。如果公司内部有部分人员有权限看到详细数据,谁又能保证其是否会将他人“隐私”散播,或者因管理不当泄露呢。

三是,员工的个人信息保护与一般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是否有所不同?

诚然,雇主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与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确有所不同,雇员需要与员工之间有着更多的约定,如工作纪律、奖惩条件等,但并不意味着雇员就丧失保护自己隐私的权利。法律法规中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自然也是适用于办公环境员工个人信息的保护。从知情权、选择权,到安全保护措施,企业都应当有充分的考量。

现象点评

个人信息保护无小事,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机器如何智能,以人为本才是不变的宗旨,脱离这个宗旨,恐怕就是滥用的一种表现了。

当“厕所计时器”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现象,各家企业纷纷效仿之时,是否能够充分尊重员工的隐私保护诉求,实现全程匿名化管理?指纹打卡、小程序预约之类的做法理应提供拒绝选项。

当“智能坐垫”之类的产品不断出现之时,是否能够明确监测数据的使用范围、使用目的?部署此类产品之前,雇主理应与员工进行沟通协商后以合理的方式使用。

新发布的国家标准GB/T 39335-2020《个人信息安全影响评估指南》指出,新产品上线使用,或处理个人敏感信息、使用自动化决策方式处理个人信息等对个人权益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当进行评估,消除安全风险。指南还提出了与相关方咨询的方法,使用“智能产品”,应与智能产品的应用对象进行充分沟通,评估影响。

作者:App治理工作组 高超

声明:本文来自App个人信息举报,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士冗科技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service@expshell.com。